載入中....

二樓主題展示-馬祖歷史淵源

民國初年,內地戰禍連年,賦稅繇役繁重,馬祖列島孤懸海上,反而相對安定,沿海漁民視為海上桃花源。民國32年,政府派員在北竿塘岐鹽倉舊址,成立『竿塘聯保辦公處』。東引則編入西洋山聯保組織,海上治安綏靖。漁汛來時,列島洋面漁帆點點,下網捕獲的魚蝦,滿艙運往福州販賣,回程時購足日常生活用品和建材,這種「趕鮮式」貿易生活圈,造就馬祖列島繁華。抗戰軍興,國府撤至重慶,馬祖列島附近鼎立三股海上勢力,皆號稱和平救國軍,受日軍興亞院扶植,其中林義和以南北竿為勢力範圍,過往船隻只要納繳『免劫票』則安全通過閩海,林義和勢力盛時在四維村擁有兵工廠,亦招募私人武裝部隊。因分贓不均,不久駐白犬(今莒光鄉)的林震,引進南日島的張逸舟勢力與日軍合謀殲滅了林義和。張逸舟仙遊人,曾在民國32年重修馬港天后宮,遺留一塊石碑,還紀錄媽祖事跡和捐款。抗戰勝利後張逸舟勢力亦隨之收編。

國軍轉駐馬祖列島後,馬祖便成為防衛台灣第一線,兩岸之間隨著國際關係進入冷戰時期,國軍與中共軍隊在馬祖海面和空中發生不少零星戰鬥,為加強在馬祖的防衛,於民國45年五月將馬祖守備指揮部改組為馬祖防衛司令部。此時美軍顧問團和西方公司(美國情治單位),亦進駐馬祖列島協防和蒐集情報。

自民國47年至67年止,單打連江縣政府舊貌(51年4月仁愛村)雙不打的夜間砲擊,那一段躲防空洞的砲火歲月,成為年長居民揮不去的恐懼記憶。為貫徹軍政令一元化,縣政受『馬祖戰地政務委員會』指揮和監督,自此馬祖居民必須忍受諸多生活上管制和各項自由箝制,例如:宵禁實施燈火管制、照相機和收音機不准私有、出外居住必須登錄、灌輸國家安全,必須犧牲重大人權和生計。隨著兩岸關係和緩,民國81年11月7日解除戰地政務,始還政於民,居民開始享有地方自治的權利,如:民選縣長、民意代表….等,各項地方建設才開始大步邁進。

你可能有興趣